观展日记

今天去浙江美术馆,看了意大利当代雕塑展,静谧的凝视。馆长在前言里写到,雕塑是凝固之语言,无声的告白。希望观者暂时跳脱被“技术物”及“功利价值”所围绕的现代生活,凝视雕塑静谧之凝视,感受内心沉潜之感受。

先说一个好玩的,这张海报图与现场实物,可算得上虚假宣传?说正经的,这个木刻的雕塑人虽然神色冷峻,但质感仍有木材的温度。而烧焦的这位已经面目模糊,让人乍一看感到恐惧,不适。我想,看到死亡之所以让人不适,可能是死前大多痛苦,死后肉身变得难看,最后也不知道人去了什么地方吧。

怀抱烧焦孩子的木质雕塑,同样用木材变炭黑的方式来表现生死两隔。这个人神情平静,去搂住快要往前倒下的小孩,奇怪的是多做了很多双手,试图把小孩搂的靠近身体一点,像是无声的悲悯和挽留。

接下来是美丽的维纳斯,来自另一位风格偏古典的雕塑家。我看到第一眼就不忍视线离开,感叹好美,一直盯着看,把美人也看得更羞怯可爱了。比起古典的大理石维纳斯,这个雕塑的材质特殊,是白玛瑙石,透过光更有魅力。人物半边脸沿着玛瑙石的红线分开,材料本身的特征融入到作品之中。一半雕琢出美人,眉目低垂,肌肤润泽,体态性感丰腴,气质又冰清玉洁;一半原材料裸露,是原始的,粗糙的,未经加工的天然。这样的组合别有味道,可能在粗旷的自然中,犹抱琵琶半遮面,有这样半张脸就已经美极。

同样是三位美丽的姑娘。让我动容的是她们的依偎相拥,本来冰洁清冷的白玛瑙身体,因为彼此紧靠,竟让我感觉到了体温。每个人身体是独立的,思想心事各异,但在她们彼此环抱关切的那一刻,似乎可以暂时忘却自己的渺小和孤独,获得对抗外界纷杂和侵扰的力量。想到叔本华的比喻,人和人在一起,太远了会冷,太近了会灼伤。不论人和人之间是怎样彼此灼伤过,或者冷漠过,让人怀念的还是像雕像这般,某一刻静静依偎,凝视彼此的眼神和体温。话说回来,雕塑名称是希腊三女神,她们是宙斯的女儿,代表着欢乐、壮丽、宴飨,是希腊人对欢乐生活的人格化象征。

接下来这位艺术家的作品,关键词是感官和情绪。看视频介绍,艺术家对照着真人模特,在木头上拿凿子一锤一锤地雕琢,就从木材里唤醒了一个人。太栩栩如生了,肌肤、纹理、曲线,姿势。尤其是躺着入梦的女人,身体像婴儿般蜷曲,又有成熟的性感,能感受到她心跳的起伏,呼吸的颤动,以及肌肉稍微的紧张。看久了觉得她既脆弱,又有力量。让人不禁好奇,闭上眼睛她去了哪个世界,又见到了什么。

接下来这位艺术家的作品,我感觉很原始、远古。一个男人,一个女人,神情平静而坚忍,躯体造型拙朴而夸张,简单勾勒出几个显著的性别体征。他们独立地站在一起,目视前方,像是所有剧烈情绪都平静、所有感官欲望都褪去、所有挣扎都放弃后的遗迹。在漫长的时间里,他们可能在等待某种希望,久而久之,让人感受到一种虔诚。

同这位雕塑家的作品。人与人之间有个磨砂玻璃屏障,可能是某种外界的阻碍,也可能是人心的隔阂。有时人背靠着玻璃走开,各自孤独,而有时即使隔着玻璃,还是互相靠近,互相凝视,互相等待,互相慰藉。

相比于上一位的原始远古之感,接下来这位有种未来之感。特别是最后一个名为“虚无中”的作品,满身的黑点像是计算机代码。如果人的精力过多投入到虚拟世界,如扎克伯格力推的元宇宙,那人的肉身以及对现实的感知,会不会逐步走向虚无?如果人的时间过多用于虚拟世界中的泛娱乐和即时享受,那么人的认知和思想,会不会逐步走向虚无?我不知道这些雕塑眼里的未来是什么样,但总体感觉到一种冷峻沉思中的不安。

接下来是另一位雕塑家的环保主题作品,总体来说,我看得很憋屈,就要失去平衡,危机四起之感。

最后这一系列的更压抑了。被阴郁紧张笼罩的抿嘴男孩,无助地立在原地,被迫承载大人制造的混乱现实,承载神秘而未知的心灵现实,就像被送上“祭坛”的人,不知等待他的是什么。不过无论是什么,都不会是被解救的希望。